鼓励专精特新 引导中小企业内涵式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国际和国内经济变革带来的巨大挑战。
当前,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市场空间不断扩大、可竞争领域不断拓宽、政策措施不断完善、社会服务也不断加强。但同时,生产经营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等压力增强、市场竞争更趋激烈,也制约着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中小企业转方式、调结构、上水平已是势在必行。
为应对未来复杂而严峻的挑战,《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进一步增强中小企业发展活力的目标任务,同时提出了转型成长和完善服务体系的若干举措,对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整体质量水平 体现中小企业自身特点
为提高中小企业整体竞争实力和发展水平,“十二五”时期,我国将进一步增强创业创新活力和吸纳就业能力。坚持把激发创业创新活力、促进市场主体发展作为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鼓励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落实并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切实放宽市场准入。
在产业分布上,引导中小企业进入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企业规模上,支持高成长性和优势中小企业做强做大,鼓励发展“小巨人”企业。在企业产品上,培育和发展名牌产品,保护老字号等传统品牌,扶持驰(著)名商标和优质产品。加快淘汰落后小企业。
《规划》提出,要进一步提高专精特新和产业集群发展水平。支持中小企业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发展,把集聚发展作为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的着力点,建立起企业间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努力形成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竞相发展的新格局。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引导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开展合作,培育一批“配套专家”,提高协作配套水平。
同时,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引导中小企业把完善治理结构、推进管理创新、改善经营管理作为提高成长质量的重要基础。引导企业加强设备、工艺、操作、计量、原料、现场、财务、成本管理等基础管理工作,推动管理创新,提高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继续实施成长工程 坚持内涵式发展
我国于“十一五”期间提出了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重要举措。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大政策支持,完善社会服务,不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中小企业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快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在政府支持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下,中小企业发展质量和素质跃上新台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已逐步成为各地区、各部门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和重要举措
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积极作用。为此,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要认真坚持以下四个原则:
一是坚持就业优先。大力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规模。弘扬创业精神,培育创业主体,促进新企业的创办与发展。二是坚持内涵发展。以优化结构为主攻方向,推进产业分布结构、规模结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实现中小企业成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氛围和文化。三是坚持专精特新。将专精特新作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四是坚持分类指导。中小企业分布广泛、个体差异大,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模中小企业进行区别对待,实施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
加强融资支持 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要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还需扩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等举措和政策导向。
《规划》提出,在加强组织领导方面,各级地方政府及其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推进规划任务的落实;调动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服务组织的积极性。
在完善现有政策措施的同时,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出台新的扶持政策,进一步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工作重点转向小型微型企业,更加注重扶持小型微型企业,更加注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此外,要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惠及更多小型微型企业。
长期以来,融资难一直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难题之一。为加强融资支持,《规划》要求全面落实现有金融扶持政策,重点加强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多层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继续壮大中小企业板市场,积极发展创业板市场。探索发展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特点的债券融资等创新产品。
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把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作为推动中小企业成长的重要保障,力争到“十二五”末,中小企业服务环境进一步优化。制定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作用。
进一步继续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率;加强信息服务,及时发布产业政策、行业动态等信息,逐步建立中小企业市场监测、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加大对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