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业强省必须坚持的五项基本方针
浙江工业发展又掀开新的篇章。
从工业大省迈向工业强省,从制造大省迈向“智造强省”。《浙江工业强省建设“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令人振奋。
这是对工业强国新风向标的积极响应,是对浙江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深刻考量,更是对浙江未来工业发展方向的科学把握。
建设工业强省,转型升级是根本路径。
工业创新能力滞后、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大而不强,是我省工业的现实写照。因此,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推进转型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高端“智造”、现代制造、集成和系统制造、服务型制造、联合制造、合作制造,是“十二五”时期我省加快推进工业强省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规划》明确提出了大力实施“工业转型升级310推进计划”这个载体,通过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三大领域,实施十项重点任务,来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建设工业强省,改革开放创新驱动是根本动力。
体制机制先发优势的逐步丧失,正成为我省工业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规划》中强调要加快改革,加快开放,加快创新。通过改革,探索建立与经济转型升级相适应的体制和机制,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的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健全。通过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鼓励引导优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通过创新,支持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支持企业抓住当前有利时机“走出去”和“引进来”,加快“两化”深度融合和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努力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
建设工业强省,要把节约集约发展作为倒逼机制。
能源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与环境容量的制约日趋严重,粗放的发展方式正成为我省可持续发展的掣肘。因此,正确处理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至关重要,要充分利用节能降耗的倒逼机制,主动淘汰、主动合作、主动转移,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这也是《规划》明确提出的基本原则。
同时,《规划》在重点任务中,明确提出全面开展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工作,继续实施工业循环经济“733”示范工程,加快提高节能和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建设工业强省,提升质量效益是中心任务。
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总钥匙,既要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又要正确处理好与结构、质量、效益、生态、安全等的重大关系。
从1978年到2010年,我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0%,比全省GDP年均增速高3.0个百分点,比全国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4.5个百分点。我省工业规模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处全国中游位置跃居到全国第四位,但多数行业仍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基础软件、核心部件和重大装备仍严重依赖进口。
“十二五”时期,我省工业发展的中心任务,更在于下更大功夫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工业附加值水平为突破口,坚持“亩产论英雄”,优先把土地、财政性资金、电量、排放容量等指标用于成长性企业和产业,全面优化要素投入结构和供给结构,改善和提升工业整体素质,加快推动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建设工业强省,产业互动发展是主要手段。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意味着对传统产业的简单替代,而是通过促进新兴技术的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来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大多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能凭空而为,必须依赖于传统产业所形成的技术积累、制造能力、产业组织等基础支撑。同样,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也迫切需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牵引和带动。
因此,《规划》提出,在新一轮的发展过程中要将增量的优化做强和存量的调整提升有机结合,既要引进培育一批有市场需求、有发展潜力、有技术含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要根据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现状,以提升附加值为目标,按照产业链进行分析研究,引导企业对关键环节、关键技术、关键设备进行投入改造,推进传统优势产业的提升或向新兴产业转型。
同时,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高新技术服务业也需要通过互动发展的方式加以推进。《规划》突出了与制造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的重点,主要是培育发展总部经济、工业设计等,并将高技术服务贯穿其中,促进制造服务业态的加快形成。